日本專家談磁共振(MRI)引導下的放射治療
大幅減少照射次數(shù),在胰腺癌治療中發(fā)揮優(yōu)勢。
現(xiàn)階段的放療過程主要在CT影像引導下進行。不久的將來,將會在MRI成像引導下進行。歐美國家最早引入了該項技術。現(xiàn)在,日本,中國,韓國等亞洲國家也已經(jīng)開始投入使用磁共振引導放療設備。東京大學醫(yī)學部附屬醫(yī)院-中川惠一副教授和日本國立癌癥研究中心中央病院放射科主任-伊丹純教授 將MRI引導的放射治療的現(xiàn)狀報告如下。
“如果我們能夠將放射線僅聚集在癌細胞上的話,那我們只要一直對著癌細胞照射射線就好。并且這樣做沒有副作用,能夠確保100%殺死癌細胞。這就是放射治療被開發(fā)的初衷,并且一直努力在實現(xiàn)這一理想。”東京大學醫(yī)學部附屬醫(yī)院的副教授中川惠一說。
東京大學醫(yī)學部附屬醫(yī)院 副教授 中川惠一
“如今,MRI引導的放射療法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,讓我們又向理想邁近了一步!借助MRI成像技術在計算機上勾畫腫瘤靶區(qū)和周邊正常組織,然后針對腫瘤靶區(qū)進行高能量射線的照射。”
迄今為止,CT引導的放射治療是國際上放療的標準,然而它是有缺陷的。CT影像很難對軟組織進行清晰的顯示。而MRI成像則可以克服這個缺陷。因此,中川教授稱MRI引導的放射治療才是“理想的放射治療”。治療過程中,患者的呼吸導致的身體移動也不會影響放療效果。這非常適合治療惡性程度最高的胰腺癌。中山教授斷言:“MRI引導的放射治療在胰腺癌的治療中可以發(fā)揮它的最大潛力。”
技術進步成就MRI成像和放療設備的一體化
長期以來,我們已知MRI成像和放療裝置結合會產(chǎn)生更好的治療效果。然而,怎樣消除設備之間的電磁干擾,一直是個未解難題。也就是說,治療設備不到位。
最近幾年,隨著硬件的改進和放射線劑量計算方法的進步,使得MRI引導的放射治療變?yōu)楝F(xiàn)實。2019年美國華盛頓大學發(fā)表的一項針對不可切除胰腺癌的回顧性臨床試驗的結果,讓我們更加期待這個新型治療設備。
該試驗納入了44名患者,分為高劑量組(24人,照射劑量>70Gy)和標準劑量組(20人,照射劑量<70Gy)。結果顯示:高劑量組的2年生存率為49%,標準劑量組為30%。另外,在對胃腸道的副作用程度的評估中,高劑量組不高于3級,而標準劑量組3級2人,4級1人。換句話說,高劑量照射可以改善2年生存率,并減少急性副作用。裝備為采用鈷輻射源的MRI成像引導的放射治療設備「MRIdian」。
中川教授說:“目前只有2年生存數(shù)據(jù),但我們期待,今后會有大規(guī)模的前瞻性臨床試驗將報告5年生存率有顯著提高。而且,現(xiàn)階段由于治療次數(shù)的減少,也為患者減輕了很大經(jīng)濟負擔。”
胰腺癌治療可能受益
目前,日本有兩臺「MRIdian」設備。2018年3月,日本國立癌癥研究中心中央病院引進了1臺,另外1臺在東京都內的一所私立醫(yī)院。
在日本國立癌癥研究中心中央病院,已經(jīng)用該設備治療了40位胰腺癌患者。
該醫(yī)院的放射科主任伊丹純表示,該設備不僅在治療局部晚期不可切除胰腺癌,而且還在治療各個階段的胰腺癌。“由于放射劑量高,可以針對每位患者的具體病情進行個性化照射。即使是靠近十二指腸的特殊部位的病灶也可以獲得治療。病灶只要還局限于局部轉移狀態(tài),就可以進行照射,可以改善預后,值得進行放射治療。”
日本國立癌癥研究中心中央病院放射科主任 伊丹純教授
每天1次照射10 Gy,連續(xù)5天。十二指腸附近的腫瘤病灶,劑量可以減低到8Gy。兩種情況都只需要一周時間即可完成治療。而標準治療是每次1.8Gy * 30次,或者2Gy *27次.可以看出,我們已經(jīng)實現(xiàn)了高強度的短期治療。
伊丹純主任還詳細地講解道:“ 這種治療幾乎沒有副作用,可以減輕患者的痛苦,可以作為很好的姑息治療方法。“
目前,日本國立癌癥研究中心中央病院正在進行一項臨床試驗。研究該設備針對無遠處轉移的不可切除胰腺癌進行MRI成像引導的放射治療的可行性。具體治療為照射10Gy5次(50Gy/5F)。主要終點是可行性,次要終點是6個月的生存率, 疾病特異性生存率,無遠處轉移生存率,局部控制率,副作用3級以上的不良事件發(fā)生率等。計劃招募20位患者。